定義
普通人:無人脈、無資源、無背景的人。
人脈:可以和你發生利益交換的人。
資源:一切可以為你創造價值的東西,包括人脈、信息、渠道,本質上講資源就是生產要素。
背景:一種能幫你吸引資源、創造價值的影響力。例如:藤校畢業、大廠工作過、爹是省部級干部……
首先,我們來看看目前互聯網生態是個什么狀況,從頭部公司說起,因為頭部公司能夠發展成巨無霸,說明市場需求旺盛、生態成熟,機會多多。
看圖:

以上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《2020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家企業》名單,我截取了前60名,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都是干什么的:
電商:阿里、京東、拼多多、唯品會、蘇寧
社交:騰訊、新浪微博
搜索:百度、360、搜狗
OTO:美團、滴滴、58同城(包括安居客)、貝殼、攜程、去哪兒網、同程旅游、智聯招聘
內容分發:字節跳動、新浪、網易、愛奇藝、搜狐、趣頭條、汽車之家、小紅書、六間房、花椒
游戲:巨人網絡、多益、37游戲、4399小游戲、米哈游。
網絡教育:好未來
信息服務:東方財富
好了,知道了這些互聯網企業是干什么的,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能干什么。
首先說電商,中國的電商業態基本和電商平臺等同,幾大電商平臺基本壟斷了線上的交易,他們擁有巨大的流量,充足的廣告投放預算,做電商首選去平臺,這就跟十幾二十年前去商場買個攤位一個道理,你要交攤位費,在電商平臺你要人們來你的店里消費,你要付費買流量,買排名,交服務費、技術費、保證金等等,這些僅僅是你開一個有人來逛的網店的基本費用。
此外,既然大家都在一個地方賣東西,那競爭就肯定大,任何一樣商品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平臺銷售,你的產品不夠特別你去賣不出去的,怎么讓你的產品特別?在網絡上,消費者只能看圖片和視頻來感受一件商品的優劣,那導致最終拼的是你的圖片好不好看,視頻做的好不好,同質化的產品最終還是拼價格,拼包裝,拼營銷噱頭。
最近網上跨境電商廣告非常多,做平臺、做自建站,感覺只要你做了就能掙錢一樣,實際上你要能賺錢,還是會遇到和做國內電商一樣的問題,要懂平臺運營規則,要會PS,能找到支付通道(跨境電商對個人申請支付通道很不友好,除非你有公司,但不在我們今天討論范圍之內),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流量。
所以,你說電商一個人可以做不?可以的,起步很累,做過電商的都清楚。
其次是社交,作為個人,你當然不可能去搞一個微信類似的社交軟件,即使你有團隊,也不建議這樣做,格局已定,大路已封,你只有另辟蹊徑。有公司確實這么做了,也成功了,比如某陌,某探,某魂,這些是拿到了融資,燒著投資人的錢走出來的。這個賽道,一個普通人也是很難進入的。
搜索和社交是一個原因,還是那句話,格局已定,大路已封,個人是沒法創業的。
OTO,你拔掉他們底褲一看,哦,就TM一群網絡中介,他們用自己的網絡技術為大眾提供一個平臺,這個平臺打破了信息不對稱,讓需求方與供給方的距離就隔著一個屏幕。美團,餐飲中介,滴滴,打車中介,安居客,房產中介,攜程,機票酒店中介。看見沒,這些是有技術含量的中介,規模效應非常明顯,你需要一幫程序猿才能起步,一個人就別想了。
最后,游戲、內容分發、網絡教育、信息服務、等等都是一個道理,想一個起步是很難的,理論上,有團隊和技術人員,你可以切入任何網絡生意,這也是網絡巨頭們的業務邊界越來越模糊的原因,別看中國幾個網絡巨頭現在相安無事,實際都是在等待一個可以搞死對方的機會罷了。
所以話說回來,那是不是意味著,一個普通人想通過網絡創業都必須走:建立團隊-拿到融資-擴張壟斷-上市圈錢這樣一根獨木橋呢?并不是!
任何生意都是買方和賣方相互依存的,網絡世界亦然。我可以看到,電商平臺雖然強大,但它需要商家,商家需要把產品賣出去,社交和搜索需要用戶在他那兒打廣告,OTO平臺也需要有入駐的商家或提供服務和商品的人,內容分發平臺需要有內容提供者,游戲廠商需要有玩家和銷售商,作為個人來說,你在這個網絡產業中可以扮演一個什么角色呢?
有了這個思維,我們再從剛才說的互聯網產業類型重新分析一下自己能做什么。
剛才說了,在電商平臺成為商家對個人來說不太友好,貨源、運營、物流,人少了干不了,那我不成為商家,可以成為幫商家賣東西的人啊!淘寶現在是如何賣東西的?淘寶聯盟、淘寶直播、站內圖文視頻,就這三種內容形式,其他電商平臺大同小異。
社交,微信是熟人社交,為了讓微信可以觸達更多的人,微信出了個公眾號,公眾號是干嘛的,私域內容分發。
OTO,你知道為什么美團的市值總是比滴滴、攜程這些公司的市值高嗎,因為你其他OTO企業干的業務美團都干,但美團有的業務你其他公司沒有,你可以沒事逛一逛美團,但你會沒事逛滴滴、逛攜程嗎?說白了,美團內容更豐富。
游戲,游戲開發出來他得有發行商幫他宣傳幫他賣啊,回憶一下你是如何知道一款游戲的。你是不是在哪個平臺看了圖文介紹,視頻介紹?
看見了嗎,互聯網經濟繞不開的就是內容、內容、內容。
內容歸根結底輸出主體是個人。
有人說不對啊,現在很多內容都是一個團隊推制作出來的啊。那我問你,輸出主體是誰?一篇文章署名作者是一個團隊?一個視頻制作人員全員出鏡?吳曉波頻道是一個團隊,你記住的是吳曉波這個人還是他背后的團隊?一部電影你記住的是主演的名字還是導演的名字,抑或背后的團隊的名字?
好了,我借機拋出我的第一個定理:
網絡創業就是內容創業
如果你滿足我文章開頭提出的普通人定義,相信我,沒有什么比生產內容更簡單了。你看看那些明星就知道了,他們去了那兒,說了什么話,甚至挖了鼻屎來了大姨媽都是大家喜歡看的內容,簡直就是行走的內容生產機,他們掙的錢自然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可望而不可即的。
第二定理:
所有網絡生意的本質是流量
內容帶來流量,有了流量你就有了做網絡生意的基礎和前提,你也可以沒有邊界的去發展你的業務,試想一下,有了流量,有什么是不能賣的!
那我們去生產什么樣的內容來吸引流量呢?內容有很多類型,目前各大平臺已經為我們分好了,以今日頭條為例,箭頭處就是分類,你去選取你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創作就行了

內容的形式就三種:圖文、音頻、視頻
圖文是你的劇本,把它說出來就是音頻,演出來就是視頻,發出去就是流量,懂否?
難嗎?不難,累嗎?不累。
只是創作需要動腦子,傷神!
自媒體的興起讓每個單獨的個體都可以發聲,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,都可以吸引到流量,最終,都可以賺錢。這是個人創業最好的時代,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擼起袖子,開干!
以后我將專注于單個項目進行分享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批評指正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hacgh.com/3754.html